《红楼风云人物》-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 开启民智唤觉醒
时间:2022-08-29 19:51

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,在校长蔡元培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办学思想影响下,北大的学术讨论、思想争辩之风日渐兴盛。一些抱有家国情怀的青年学生,认为“共和国家应以平民教育为基础”,自发成立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,以“增进平民智识、唤起平民之自觉心”为宗旨,通过讲演、出版报刊等方式开展活动,对促进当时北京地区社会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。


平民教育初现北大

 

1918年,北大学生给蔡元培写信,介绍学校工友何以庄爱好学习,“四书”多能背诵。蔡元培收到信后,觉得不可埋没其特长,于是将何以庄调入文科教务处工作,并决定在4月面向学校工友开办文化补习班,称为“校役夜班”,教师由学生轮流担任。

 

半年后,曾在夜班任教、后赴美国留学的北大学子刘光颐给蔡元培来信,提到国外大学的校外服务,希望北大能以类似的方式成为“社会文化之普及”中心。这一提法对于蔡元培来说并不陌生,只是之前时机尚未成熟。经过慎重考虑,蔡元培在北大秋季开学式上,从“普及学问于平民”的意义上来谈“校役夜班”。

 

11月15日,北京大学在天安门举行演讲大会,蔡元培在演讲中,进一步提出:“大学职员的责任并不是专教几个学生,更要设法给人人都受一点大学的教育,在外国叫做平民大学。”

 

北大法科系学生廖书仓听后深受启发。廖书仓1914年从湖南考入北大,一心向学,刻苦上进,积极参加各种活动。1918年10月,北大成立国民杂志社,廖书仓、许德珩、邓中夏等作为成员,积极进行反帝爱国与争取民主的宣传,并在天安门、中央公园等地开展讲演。这些活动,为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建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。

 

邓中夏作为廖书仓的同乡好友,对平民教育深有同感,他曾在1919年2月致信蔡元培,转述同学来信中的意见,认为大学为教育最高机关,有转移风气指导人民之责,应带头发动设立民间阅书报室等启蒙教育机关,以便让“人民耳目心知有所寄托,有所开发”。这与廖书仓的想法不谋而合,于是他们找到许德珩、黄日葵、周炳琳等人商量,决定成立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。

 

1919年3月23日,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马神庙理科校长室召开成立大会,临时主席廖书仓报告了讲演团筹备情况,大会通过讲演团简章,宗旨是“增进平民智识,唤起平民之自觉心”。会议选举廖书仓、邓中夏为总务干事,罗家伦、康白情为编辑干事,周炳琳为文牍干事,易克嶷为会计干事。团员多为国民杂志社和新潮社成员。从此,平民教育以社团为平台逐渐活跃起来。

 

走出校园开展活动

 

讲演团成立之初,活动局限于城内,讲演方式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。在定期讲演场所没有落实前,讲演团在蟠桃宫和护国寺两地开展了不定期讲演。首期讲演在蟠桃宫举行,从4月3日开始,连续3天举办38场讲演。讲演当天,“北京城黄沙漫天,不堪张目”,但听讲者非常踊跃,出乎大家的意料。

 

讲演内容多以自然知识、生活常识、通俗教育为主,辅以少量时事。如许德珩的讲演,就以“勤劳与知识”为题,深入浅出地讲述知识与勤奋的关系,号召听众“将做事的余闲去看白话报,入贫民学校,听讲演,知识渐渐就会充足。警察厅与高等师范所设的贫民学校,不要钱。白话报花钱不多。更有我们的讲演团,是专为大家设的,常常出来讲演。若是肯来听,稍稍总有点益处。各位要努力。有儿女的,要送他读书,或做事,万万不要叫他要饭,讨钱”。由此可见,讲演团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平民们多学知识,以文化脱离贫穷,达到教育救国的目的。


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讲演所


从4月28日开始,讲演团借京师学务局所办东、南、西、北4城讲演所,每逢星期日开展定期讲演。团员分为4组,一组8人,以轮换方式开展。

 

五四运动前夕,团员们迅速投入这场反帝爱国运动。5月3日晚,廖书仓主持在北大召开的13校学生集会;许德珩起草了《北京学生界宣言》;5月4日上午,罗家伦起草《北京学界全体宣言》,提出“外争主权、内除国贼”口号,作为当日游行传单在天安门前集会时散发。邓中夏、罗家伦、康白情、周炳琳、易克嶷等团员,与北京各校3000余名学生一起,走上街头,宣传爱国。

 

因团员多投身于五四运动,讲演团在6月6日宣布“暂停讲演”,活动暂时告一段落。到年底,讲演团活动逐渐恢复。

 

1920年3月14日,讲演团召开第3次常务会,选举邓中夏、杨钟健为总务干事,决定把讲演活动向农村、工厂延伸,并制定了详细的讲演办法。设立丰台、长辛店、通县3个讲演组。丰台讲演组由汤炳荣、刘炽昌、王星汉、郭衍盈、李苍棠5人组成;长辛店讲演组由罗运磷、刘正经、张广鸿、杨钟健、马元材、杨真江、邓中夏7人组成;通县讲演组由陈兴霸、戴朝震、周长宪、熊卫邦、汤炳荣、田奇瑞、朱自清、杨钟健8人组成。

 

乡村讲演活动的艰难出乎团员们预料。除了在通县的讲演较顺利外,其他两地的讲演都不尽如人意。


1921年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会员留影


在丰台、七里庄、大井村的讲演中,村民们对汤炳荣所讲的“北大平民夜校与本村国民小学的较”及刘炽昌讲演的“女子应当和男子一样读书”颇感兴趣,讲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但是,当王星汉讲演“缠足的害处”时,有些女人都半笑半羞地回家去了。

 

在赵辛店讲演时,适逢春季,村里的农民们都忙于农耕,尽管团员们开着留声机,扯着旗帜,大声地讲演,也不过引来几个小孩和妇女。

 

在开展乡村讲演活动的同时,讲演团继续加大城市讲演的力度。从1920年4月开始,恢复4城讲演所的定期讲演,并增加虎坊桥1处讲演所。

 

受五四运动影响,讲演内容更多地与国事、时事、民生相对接。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,一些政治理念及有关爱国的讲演急剧增多,“青岛问题”“国民快醒”“国家和我们”“为什么要爱国”“抵抗强权”等话题显著增加,反帝反封建的色彩更加鲜明。

 

从讲演题目的变化可以看出,讲演团的关注点开始由普及科学知识、提倡学习文化转向关心时事政治,甚至讨论救亡图存的话题。至1922年,讲演团在城市的讲演活动办得有声有色,每年达到80余次,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。

 

有益尝试青史留痕

 

五四运动后,胡适、蔡元培、黄炎培等人更希望将这些“平民教育”活动,与政治意味强烈的“学生运动”脱钩,转换为“学校内外有益有用的学生活动”。这些看法对学生们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,再加上活动经费短缺、乡村讲演失败等诸多因素,团员们从创办前期的踌躇满志、上升时期的热血沸腾、过渡时期的重整待发,到最后阶段的消极分化,与讲演团共同经历了上升、转折、下滑的发展态势。

 

1923年以后,讲演团活动日渐稀少。从《北京大学日刊》的记载上,没有看到1924年的讲演踪迹,1925年也仅开展了12次讲演。至此,讲演活动基本上宣告结束。

 

作为社会服务型社团,讲演团为学生们提供了走出校园的实践机会,他们通过参加活动,将所学知识惠及社会百姓,让读书的意义得到更广的发挥,同时也锻炼了融入社会的能力,更加明确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。由于民族危机的加剧,团员们对中国社会认知的不同,从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。

 

讲演团发起人之一廖书仓,深受蔡元培赏识,业后被聘为北大法科讲师,后又在中国大学、民国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平民大学任教,致力于“唤醒国民”的教育事业。许德珩、杨钟健、朱自清、罗家伦、周炳琳、俞平伯等人,业后或留学深造,或大学任教,他们始终以教育救国、改造社会为己任,最终成为教育家、学者或某一学科领域的开拓者。

 

邓中夏、张国焘、罗章龙、朱务善等人作为讲演团骨干,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成员。在讲演活动中,他们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宣传。1920年春,邓中夏、张国焘等人经常去长辛店,开展平民教育,建立劳动补习学校,向工人群众传播革命思想,为中国共产党在长辛店建立党的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。

 

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,从1919年的风生水起到1925年的悄然无息,走过了6年不平凡的历程。团员从最初成立时的39人,到最终结束,先后有150多人参与其中。他们在城内、城外,工厂、农村,为平民、农民、工人讲演400余次,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民智,唤醒了民众的觉悟。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,作为一代爱国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有益尝试,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。

 

(执笔:韩旭)




分集列表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