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红楼风云人物》-陈衡哲 新文化运动中的杰出女性
时间:2022-08-29 19:51

陈衡哲,中国第一批公费留美女大学生,第一位国立大学女教授,开文坛新风的一代才女,视角独具的史学家,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先驱。回忆起新文化运动,她曾说,自己是那些经历民国前后剧烈的文化和社会矛盾,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中的一员。

 

新文学最早的女作家

 

陈衡哲,1890年出生在江苏武进一个官僚家庭,自幼聪颖,受到良好教育,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,踏上赴美求学的漫漫征程。

 

陈衡哲与任鸿隽


1917年1月,远在美国的海外学子胡适在《新青年》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与陈独秀共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。胡适急切地在海外留学生中寻找“战友”,而给予宝贵支持的正是陈衡哲。陈衡哲是胡适主编的《留美学生季报》的作者,当时正在美国瓦萨大学学习。留美学生中,她最早呼应胡适主张,赞成其白话文比文言文更有生命力的观点。

 

4个月后,陈衡哲创作的白话小说《一日》,发表在《留美学生季报》上,小说描 写了美国女子大学新生一天的琐碎生活。以今天的眼光看,这篇小说文字略显粗糙,还带有文言印迹。如小说中的“且食且至图书馆”,现在会用“一边吃,一边走到图书馆”,“值贝田”则是“遇到贝田”的意思。

 

胡适十分赞赏陈衡哲对白话小说的拓荒之功,说:“《一日》倒是文学革命讨论初期中最早的作品。”海外文学研究专家认为,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是《一日》,而不是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。《一日》早发表一年,但《留美学生季报》在美国出版,影响力较小。《狂人日记》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更加成熟。正如陈衡哲说,她的这篇小说“既无结构,亦无目的,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,不能算为小说”。

 

但她从此迸发出无穷的创作激情,写作白话诗、童话、寓言、散文等,佳作连连问世。1918年5月,发表白话诗《人家说我发了痴》。1919年5月,又发表白话诗《鸟》《散伍归来的“吉普”色》。《鸟》描写两种不同命运的鸟,一种与暴风雨搏击,一种躲在金丝笼,她运用对比的手法,表现了一代五四青年追求自由、与命运抗争的精神:


我若出牢笼,

不管他天西地东,

也不管他恶雨狂风,

我定要飞他一个海阔天空!

直飞到精疲力竭,水尽山穷,

我便请那狂风,

把我的羽毛肌骨,

一丝丝都吹散在自由的空气中!

 

1918年至1920年间,陈衡哲又相继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短篇小说《老夫妻》《小雨点》《波儿》。她不断拓展小说的题材和深度,用小说创作关心现实的人生,揭示社会真相,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,又相继创作《巫峡里的一个女子》《络绮思的问题》《运河与扬子江》《一支扣针的故事》等。

 

1928年4月,上海新月书店出版陈衡哲的小说集《小雨点》,迅速售罄。《小雨点》中的作品形式灵活多样,既显示了新文学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的基本样貌,也表现出作者对现代小说的大胆追求和实践,构成新文化运动时期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,为拓展新文学运动的题材领域做出了贡献。1930年3月,《小雨点》由新月书店再版,读者热情依然不减。

 

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坛上不多见的女作家,她的作品既带有一代五四新人摧毁封建樊篱、向一切陈腐宣战、迎接崭新生命的欢欣和气势,又有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和隽永,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。

 

中国第一位女教授

 

1920年9月,学成归国的陈衡哲由胡适陪同,拜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。此时,恰逢北大正式开放女禁,招收女生。蔡元培力排众议,聘请陈衡哲为女教授。

 

北大新学期开学,陈衡哲教授西洋史、戏剧两门课程,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,引起轰动。一次,陈衡哲到上海拜访孙中山。一进门,孙中山便迎上来说:“你的大名我早有听闻。你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嘛。”陈衡哲对教学工作充满期待,学生对这位女教授的课也兴趣盎然,许多外系学生也跑来听课。陈衡哲喜欢这些年轻学生,“很想启发们一点求学问的精神”。

 

可是没过多久,陈衡哲就对学生十分失望。她布置戏剧课课下必读书目,六七十个学生只有四五个人完成,导致课堂讨论无法进行。连续3次,学生都依然故我。陈衡哲非常恼火,决定罢教戏剧课。

 

胡适知道后,非常着急,写信劝她谨慎行事,不要贸然辞职。陈衡哲感到委屈,除了学生不努力,也是因为怀孕。随着妊娠反应加剧,她身体日渐虚弱,只好请假待产。产后回校授课,她一般只上3节,腾出时间照顾家庭,余暇从事历史研究。

 

1921年年底,陈衡哲辞去北大教授职务,决意专心著书立说。1925年,她出版了中国第一部《西洋史》教科书,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位以女性视角论述世界历史进程的人。她主张关注女性的历史,关注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。这部书受到民国学界和学子的一致好评,短短3年即重印6版。胡适评价:这部书,可以说是中国治西方历史的学者给中国读者精心著述的第一部《西洋史》,是一部开山的作品。

 

陈衡哲的学者生涯中,还有辉煌的一笔。她于1927年、1929年、1931年、1933年,连续4次作为中国代表,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,创造了民国时期无人打破的纪录。太平洋国际学会成立于1925年,总部设在纽约,是一个由关心太平洋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外交等问题的知识界和商界人士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,在美、英等西方国家和中国、菲律宾等太平洋沿岸国家设有分会,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。

 

1927年,陈衡哲第一次当选年会代表,她认真准备提案,向大会提交《中国民族的文化特性》的论文,向国际社会宣传介绍中国文化。1931年,陈衡哲等人受太平洋国际学会邀请,主编《中国文化论集》,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,受到西方知识界的好评,直接影响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。

 

争女子解放的新女性

 

陈衡哲父母对她要求严格,希望她成为封建礼教规约下的淑女。7岁时,她坚决拒绝缠足,母亲和用人用绳子捆住她,强行给她裹脚,陈衡哲使出浑身力气挣脱,甚至以绝食抗争,最终母亲只好放弃。

 

17岁那年,父亲替她物色了一位人品良好的年轻人做丈夫。陈衡哲坚决抗婚,表示“不想结婚”“永远都不结婚”!她执拗的个性使父母不得不再次妥协。父亲开玩笑说,要在衙门后面给她盖个尼姑庵。

 

陈衡哲决心到上海寻找新的出路。1914年,清华学校面向全国招收留美女生。早年受过良好教育的她顺利通过考试,成为我国第一批公派女留学生之一。她留美6年,先后就读于瓦萨大学、芝加哥大学。

 

陈衡哲到美国不久,便开始从事文学创作。1915年,她将署名“莎菲”的《来因女士传》投寄给《留美学生季报》。总编辑任鸿隽十分欣赏,两人因此相识相知相爱,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。任鸿隽是辛亥革命元老,四川垫江人,1913年留学美国,提倡科学救国,创办《科学》杂志和中国科学社,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。1920年夏天,两人相携回国,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。

 

婚后的陈衡哲,一边任教北大,一边照顾家庭。面对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的矛盾,常感力不从心、压力巨大。特别是怀孕后,她开始深入思考女性、家庭和职业发展问题,写下许多有关妇女解放问题的文章。

 

她认为,女性要有独立自主的人格,“一个女子若连这几个起码的条件——人格、常识和一技一能的专长都没有,那么,她就简直不配在新的时代做一个分子”“所谓男女平等,并不是把女子男子化,乃是女子们要求得一个发展个性与天才的机会,一个与男子平等的机会”。

 

陈衡哲对女性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问题有着独特的思考。她认为,一个有天赋的女性若想结婚成家,只有3条路可走:第一,牺牲了自己的野心与天赋,以求无负于她的家庭与儿女;第二,牺牲了儿女和家庭,到社会上另做别的事业;第三,同时顾全家庭、儿女以及女性自身的3方面。什么样的女性能够选择第3条道路呢?陈衡哲认为,“大抵是个性甚强,责任心甚重,而天才又是比较高明的,因为她们不肯牺牲任何一方面,故她的内心冲突是特别的强烈与深刻”。


陈衡哲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,她兼顾家庭与事业,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、国立东南大学、四川大学。新中国成立后,她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,1976年逝世。

 

(执笔:乔克)

分集列表
相关推荐